探访如东一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
从大学生到村干部,会走过一段怎样的历程?记者最近走近如东部分大学生村官,听他们说“酸、甜、苦、辣”。
“大学生支书”不是“差生”
从大学生到村干部,从跳出农门到回到农门,在父母的叹息、村民的怀疑和同学们的不理解中,大学生村官只有用行动坚持自己的选择。
王爱云现为掘港镇余荡村党支部副书记,是如东第一批招录的大学生村干部。她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通电大经济管理专业,选择村干部这个岗位,是因为她想在农村锻炼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种养时,村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任她说破了嘴皮,大伙就是对着她一次一次地摇头。后来无意中她才得知,村民认为她在学校肯定是个差学生,找不到工作才来当村干部。 “这样一个差生说的话,我们不能相信。”听到这样的话,王爱云哭了。但面对乡亲,她反复说:“我不是差学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认真思考、反复求证的。”庆幸的是,她推广的规模种养项目每亩收入达到6000多元,村民们从而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现在群众都亲热地称她为“大学生支书”。
“来了一个大学生,社区多了20多家工厂”
“来了一个大学生,多了20多家工厂。”这是当地群众对南通职业大学外贸专业毕业生陈院平的评价。
陈院平是曹埠镇堤南社区党总支埠中党支部副书记。2003年,县委动员全民创业,她率先创办了织布厂,后来手头资金充裕了,又办起了手套厂。她通过创业鼓了钱袋子,每年纯收入40多万元。她的带头创业在当地产生了一系列效应。现在社区干部争相投资创业,群众中的能人也跟着办厂,社区新增了20多家手套生产企业。
陆亚林从西安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又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村干部,省吃俭用、培养他上大学的父亲气得一连几顿不吃饭。他安慰父亲说:“大家都去大城市,农村不愿来,这正好给我在农村发展提供了机会。你们放心,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来。”陆亚林看到村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到了农忙季节,在家的老人就为收种犯愁,于是自费购买了3台高速插秧机和一台秸秆还田机,在农忙季节,为老百姓服务,收费最低。同时,他还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指导老百姓种植富硒水稻,增加农民收入。他所分工的4个组,各项工作均在村前列。插秧机和秸秆还田机每年为他带来5万元的纯收入,既为群众办了实事,又富了自己的口袋。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朝五晚九’”
“城里人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朝五晚九’。”毕业于淮海工学院的於亚平在苴镇季园村担任干部。她说,工作苦点累点烦点,都能接受,让她觉得最不适应的是,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太不确定了,可以说是没日没夜。有时,饭碗刚端在手上,村民找来,只好扔下碗就走;有时刚睡下,有什么事情就得去,忙的时候几天几夜不回家。
一天深夜,马塘镇七里镇村团支部书记戴虹在睡梦中被一位村民的电话叫醒,原来是夜里下大雨,渠沟排水不畅,这位村民家的棉花田被淹。戴虹心想,既然群众找到了自己,就一定要去,但是深更半夜,外面又雷电交加,一个女孩子家确实有点害怕。没办法,她只好喊醒熟睡中的父亲,两人扛着铁锹走到田头,清除渠沟里的淤泥,解决了排涝问题。戴虹为群众办实事的一腔热情,深深感动了村民。不久前,她被群众推选为县人大代表。(沈秀梅 杨新明 陈明)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