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大学生村官:做到“四有”,力戒“三气”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良君
    作为建设新农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年轻人的重要举措,中央决定,自2008年起,准备在全国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那么,对于那些将要履新或已经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岗位,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呢?

  一要有吃苦的准备。毋庸置疑,我国农村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交通出行等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地域差异、经济差异的实际,对绝大多数的农村而言,农村依然是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居住简陋,卫生不好,就医困难,教育不高,比较实际,仍然是重要的国情、村情。因此,大学生村官特别是家一直在城镇的那些村官到农村任职前一定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睡可能是硬板床,行要在村间田头,碰到农忙季节、防汛抗洪等突发性事情,还要挽起裤子,风里来雨里去,弄的一身泥一身灰的。更难做的还是农民的思想工作,纵然你是为他好,是想办好事,但因为他没有见到实际利益,可能他就是不认你的帐,不领你的情,那叫做心累。因此,做好吃苦的准备,不怕挨骂,不怕晒黑,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之一,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经历。

  二要有扎根的打算。到农村是做事去的,还是镀金去的,是做“长征牌”,还是做“飞鸽牌”,既决定你个人能否在农村很好地开展工作,也关乎到大学生村官这项工程能否健康开展下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决心,花很多纳税人的钱,绝不是就想培养一些过河卒子,也不单单是解决这些大学生们的就业问题,根本目的就为农村“造血”,为农村送去新知识新气息,是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在淬火、在磨砺。因此,做好扎根的打算,不是下去一二年就走人,而是在自己受到锻炼的同时,切实为农村做点实事,解决点问题,改变一下面貌,做信得过、留得住的村官。

  三要有务实的作风。在农村工作,与农民打交道,一定要主动的融入到农民中间,说话要实,为人要实,做事要实。如果动不动就讲点高深的理论,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村官就了不起,说话指手划脚,处事不讲究一个尊重谦卑,总是端着一个城里人、知识分子的架子,尤其是答应群众的事,一定要落实,确实有困难落实不了,也一定要给人家一个说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信任是金,有了信任和感情,开展工作就会顺利的多,大家才会支持你,服从你的管理,接受你的服务。

  四要有较强的能力。归根到底大学生村官能否被群众所接受,除了要有很好的德之外,也还要有较强的能力,要能解决问题,要做事情。具体讲组织上交办的事要办明白,群众那一头要服务好,一些棘手的难题要处理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做好所学知识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这篇文章。当然,作为大学生村官来讲,由于资历、经历、权力等可调动的资源所限,办起事来较村里那些土生土长的干部来讲肯定是劣势多,但年轻也是优势,只要肯学习,善动脑筋,不怕吃苦,相信成长是会比较快的。

  除了上面的“四有”之外,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力戒三气,一戒书生气。要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农民角色的转换,身上要多一点土气、农村气息;二戒浮夸气。不能老呆在办公室,总是西装革履的,作风漂浮,跟领导和老板是亲密接触,对普通群众则是离而远之,用群众的话讲就是“这个人不实”,这是大学生村官的大忌;三戒软气。农村工作太软不行,这是我所接触到的村干部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矛盾纠纷的时候,在说理的前提下,依法办事,秉公办事,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这样才能推进工作,树立形象。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