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学生村官入选2014央视最美大学生村官


据有关方面最新消息,央视“2014寻找最美村官”活动已有结果,10位“最美村官”中大学生村官占有2席,他们是江西省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党支部副书记方月萍、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党支部书记肖琳。“2014寻找最美村官”颁奖典礼近日将在央视播出,届时方月萍、肖琳将和全国观众一道,分享他们的村官经历和感悟。
一个放弃上海白领生活,到农村成立合作社,帮助农民种植优质水稻致富;一个舍下电视台记者的工作,参与百年羌寨震后重建,为村里修路架桥。两位“最美村官”的惊人勇气和创业精神,着实可圈可点,堪称大学生村官可亲可敬的青春榜样。在此我们刊登一组有关他们工作生活的报道,大家可从这个“新闻拼盘”中,品味到“最美村官”美在哪里。
获奖感言:
我很幸运能够获得“最美村官”这个荣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全社会给予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脚踏实地,当好村官,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回到农村,参与农村建设。
——方月萍
各方点赞:
浙江大学微记者立桓:上海的普通白领,少一个不少;基层的实干村官,多一个真好!
网友刘慧123123:农村是当代青年就业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城市不是我们唯一的舞台。农村,也许才是我们实现梦想和价值的天空。
共青团鲁甸县委:雷锋同志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方月萍可说是当代雷锋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获奖感言:
这个奖项属于地震后一直关心村庄建设、援助村庄建设的爱心人士,属于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羌寨村民。今天我成了“最美村官”,下一步将再用6年时间,在村里发展产业,把村子建设成“最美羌寨。”
——肖 琳
各方点赞:
网友紫玫瑰:在大山里一呆就是6年,而且不忘老本行,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宣传村子,为村子争取了那么多的资源。真不简单!
老书记朱德平:几代人想修的桥,在他手上实现了;20多名孩子,有大山外的爱心人士来资助,真没想到,村里还引来了美国农业专家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
网友柏门一丁:他给遭受地震损害的羌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改变。村民的认可,是对他6年孤独坚守最好的回报。平沟村就是他的家,他就是平沟村最好的代言人。
一次婚礼,
改变一个白领的生活
“我2008年第一次去江西农村,和老公一起参加一场婚礼,发现那里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从那时起,就特别想为那里的人做点事。”2011年,方月萍舍弃了上海的繁华和体面的白领工作,去江西省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感受落后是一回事,自己经历落后又是另外一回事。初到村里工作,那里的生活环境让方月萍还是难以适应,“住的地方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甚至没有自来水”。
但对她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跟村民打交道。第一次做好事,方月萍就被泼了一头冷水。因为村里没有网络,她便主动联系移动、电信等公司,希望给村子打开一条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但是在装信号接收器时,麻烦就来了。“要把那个信号盒子装在马路边的房顶上。”方月萍与所有靠路边的村民进行了协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
虽然屡屡碰壁,方月萍还是不断擦干眼泪继续工作。最后,她找到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奶奶,解释清楚装宽带网络的好处以及信号接收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后,在奶奶的带领下,这件事情终于圆满解决。
方月萍最大的愿望是能带着村民致富。2012年,在经过一番思索和调研之后,她决定成立合作社,带村民一起种植优质水稻。
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村民不信任,很多人在观望,只有11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为了让村民看到合作社的前景,方月萍不仅带头承包农田种植优质水稻,还多方联系县里的大米加工厂,跟工厂签订了水稻收购协议,承诺农户会高于国家保护价收购,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刚开始没有加工厂愿意跟我签这种协议。”方月萍便多方协商,还跑到广州去调研大米市场,将市场需求等信息反馈给大米加工厂,这样的态度打动了加工厂,最终成功签下协议。
第一年合作社发展良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已有6000多亩。
2013年大米行情不好,受国外低价米的冲击,合作社也遭受了一场价格危机。“不能让农户的利益受损。”方月萍主动承担了风险,依然按照高于国家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水稻。
她说:“能给村民做点事,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一场地震,
刷新一个记者的理想
“5·12”汶川大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肖琳就是其中之一。当天,身在江油老家的他亲眼目睹一个小伙子被坠落的花盆砸中,再也没有站起来。第二天,他就到江油市政府报名做了志愿者。
肖琳被分配到的安置点主要接收从邻近的北川县陈家坝乡送来的受灾群众。了解到陈家坝受灾严重,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身为电视台记者的他,借了一部照相机和一部摄像机一头扎进了陈家坝。白天拍摄救灾现场的新闻镜头,晚上搭车回江油的安置点休息。肖琳每天这样奔波着,把震后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陈家坝的消息传播出来。他还为支援陈家坝救灾、重建的志愿者们拍摄了一部专题片。9月,他被绵阳市评为百名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之一。
随着救灾工作渐近尾声,志愿者们陆续离开了北川,肖琳却放弃了成都一家电视台的工作,留在了陈家坝。肖琳坦言,留下,只是“想做点事”。
为陈家坝拍摄新闻资料,在“帐篷学校”教书,志愿者肖琳看到了乡亲们的淳朴和渴望,也在思索着如何能更多地帮助他们。“大学生村官”,朋友的提醒让他想到了自己曾经报道过的这个年轻的群体。
2008年底,错过当地考试的肖琳,被绵阳市委组织部免试录取为大学生村官,分配到陈家坝乡金鼓村。2009年4月,肖琳和乡党委书记下乡调研,第一次来到了平沟村这个道路在地震中全部损毁、海拔2000多米的百年羌寨。上万亩的原始森林、浓郁的羌族文化、淳朴好客的村民,让肖琳一下子爱上了这里:“我觉得这里是我能大干一番的地方。”
为此,他主动跟乡里申请,从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的金鼓村来到了全乡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平沟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9年的冬天悄然来临,返乡村民过冬成为一个最大难题。肖琳通过朋友联系到成都彩虹电器集团,为平沟村每家每户争取了电热毯、棉衣和慰问金。
地震让村里很多家庭失去经济来源,一些孩子成为孤儿,面临失学的困境。肖琳扛起摄像机,将村里26名因灾返贫的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拍摄制作成专题片《大山的呼唤》。彩虹集团负责人看到后深受感动,当场决定资助这26名学生直到大学毕业。
迁户口 她瞒了父亲2年
在方月萍的努力下,春晓优质稻种植合作社终于在2012年成立了。不过,总共只有11户村民。方月萍觉得,对于一个有2000多人的村子来说,这个数还太低。她明白,老乡们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合作社,是觉得她是大学生村官,即便在当地已结婚成家,依然有可能会离开。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户口从上海迁到赤田村。这激起了丈夫和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她还是瞒着所有人,把户口从上海长宁迁到了赤田村,办好了手续。
“她办这个手续我不知道。”丈夫吴吉亮说。“我当时不支持,现在也不支持。”
吴吉亮和方月萍有个4岁的儿子,现在只要谈起未来孩子教育的事,吴吉亮都会埋怨方月萍:“如果以后小孩在上海,考大学就容易多了。”每次与丈夫为户口吵嘴,方月萍最后都是呵呵一笑,服软了事。她担心丈夫把这事告诉父亲。不过,今年上半年,这个瞒了2年的秘密,还是被父亲知道了。父亲赌气地说跟女儿“再也不会白费口舌了。”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方月萍却认为,她的行为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是想告诉村民,我是真的愿意呆在这里。我跟村民说,现在我也是你们赤田人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哪天就拍拍屁股走人。”
此后,方月萍一心扑到了合作社里。从规范化种植到统一销售,仅仅2年时间,春晓合作社已有社员553户,种植规模6128亩,合作社成员平均每亩增收200-300元。村民吴昌裕高兴地说,“种了40多亩,增加了七八千收入。”
“三五千块钱,可能对城市家庭来讲,不算什么。但对村民来说,可能是家里一年的所有花费。这就是我在这里的价值吧。”现在,村民们称呼方月萍再也不是“书记”而是“小方”。而方月萍迁户口的事,最终也得到了父亲的谅解和认可。“我带爸妈到我们村里,去一个老婆婆家里,这里有一个风俗,有重要客人来的时候,进门时会打鞭炮。走的时候,也会打鞭炮送一下。我们去的时候,老婆婆不知道。等我们走的时候,她就噼哩啪啦打了鞭炮送我们走。我爹妈挺高兴的,他们觉得人家认可我了。我爸妈回来后蛮开心的。说只要我过得好就行。”
修山路 他和村民干了6年
肖琳从2009年8月进入到北川最偏远也是海拔最高的平沟村后,他的最大心愿就是为这个百年羌寨修成一条出山的路。
从陈家坝乡开车前往海拔近2000米的平沟村,车开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不能走了,接下来的路只能步行,到村要花三四个小时。
由于地势险峻,道路不通畅,平沟村的经济一直很落后。平沟村主任任先华说:“平沟村的面积全县最大,山林就有2万多亩,资源很丰富,就是没有路。”
2008年3月,这个百年羌寨曾经开拓出一条路,但村民们没能高兴多久,2个月后的大地震,让道路毁于一旦。肖琳一直想着要帮村里修出一条出村的永久性公路。因为这些年来,他一次次目睹,道路刚被抢通又被冲毁的情景。
从平沟村通往县城,有一段路因为泥石流和塌方,成了绝路。当地人用简易的木头搭了一座桥,叫“天梯”。而这座简陋的“天梯”是村里五六十名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路很险,孩子们上学很担心。”肖琳说,万一村里有个老人生病,更是着急。曾经做过媒体人的肖琳,利用自己的专长,把村里的情况拍成照片和视频通过网络播放出去,平沟村开始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2013年初,北川县再次对出村路进行改造。施工队听取了肖琳的意见,没在山脚而是沿半山腰开路,以有效防止洪水冲垮路基。
除了修路,肖琳还联系上香港一家慈善机构,筹集到30万元善款给村里架桥。桥修成了,包括平沟在内的周边5个村子,5千村民在汛期也能照常出行。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所有留在村里的村民都赶来帮忙。“为这条出村路,我们干了6年,今年底能全部打通。”肖琳透露。
肖琳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一点一滴改变着灾区的面貌,同时也朝着自己的理想逐步迈进。“在这里,挺有成就感的。”肖琳说。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