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带项目进村好处多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佚名
    这段时间,江苏海门大学生村官董艳每天都会去她的高效试验田看看,那里成片的雪莲苗长得正欢。另一名大学生村官张智生则注册了“品厨香”绿壳蛋,忙着扩大养鸡场规模。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海门市为每个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创业方案,开辟绿色通道,78名村官人人手上有项目,不少已成长为致富带头人(据7月7日《新华日报》)。

  农村广阔天地,既是容量巨大的就业海绵,同时也是广阔无边、潜力无穷的创业平台。如何让大学生村官迅速完成身份转换,尽快融入到农村,做新农村建设的“即插即用软件”?海门市的做法,不无启迪意义和导向价值。

  支农首先要知农,创业必须有载体。满怀热情和创业激情的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面临的第一件事情或者说困惑,就是干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就像豫剧《朝阳沟》里的银环,初来乍到,感受的是“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当新鲜感消退之后,就得迅速进入状态,使出真本领,做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长时间摸不准农情,找不到合适的创业致富载体,就难以在农村和农民中站稳脚跟,解不开村官的身份之惑、位置之窘、角色之困。

  让大学生村官人人手中有项目,把孵化项目摆上“村官计划”的重要位置,至少能够产生三重叠加效应:一是通过项目的孵化培育,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所学知识文化的转化与变现,从而构建起大学生与农村土地间的桥梁纽带;二是通过项目的科学布局,并以高素质的大学生操盘实施,从而构建起具有最大关联度、最好成长性、最强竞争力的农村产业链条;三是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和责任,从而构建起新型、和谐的村官与村民关系。

  带着项目下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就广大农民而言,身边有了更近更亲的技术顾问、致富帮手和现代农业技术良师。在这方面,江苏宿迁宿豫区的经验和做法就颇值得借鉴:该区利用省扶贫办小额贷款和区财政贴息资金,设立了1200余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全区53名大学生村官独办、领办、合办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各类项目32个,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15000人,增加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6000多万元。大学生村官成为致富领路人,知识英雄与乡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幅别样的时代风景。

  大学生村官到底属于“永久牌”还是“飞鸽牌”,做“长明灯”还是“闪光灯”?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层面来看,项目孵育法才是真正让大学毕业生留得住、扎得下、干得好的根本之法。项目生根落地,土地肥力大增,在农村广阔天地绽放青春光彩和事业花朵的年轻村官们,才会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做引领农村风尚的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