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小围坝“村官”以来的感受

来源: 作者:

 作者简介:谯中鹏,男,中共党员,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康定民族师专经济管理系。2007年起,参加四川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担任绵阳市三台县老马乡小围村党支部副书记。

白日放歌见青山绿水绕老马,星夜摇笔喜朱门粉墙起梓州

-------------记任职小围坝“村官”以来的感受

/ 谯中鹏

    序: 老马乡,驻地古称老马渠,今隶属四川省三台县。据当地人讲,当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屯兵八角庙与刘璋相距。刘璋决涪江水欲淹刘备大军,张飞闻讯率部撤退,因水急马不过渠,张即拷马过渠。为纪念三国时期的这位名将,后人称此地为老马渠,乡名遂由此而得。场镇位于县城北30公里,乡辖9个行政村, 1个居民委员会。西与刘营以涪江河为界。境内地属浅丘,有涪江河冲积坝--小围坝,气候温和,四季宜耕。

 

一、登高望远,磨砺成才

 “有的人生在掌声中,死在鲜花下;有的人生在人世间,死在厕所边。话虽俗,理却正。在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此刻,我—小谯,要向当年老谯所践行的那样站在红尘中光彩照人,倒在黄泉下也要借尸还魂。”

这是今年621日晚离校前在系党支部过最后一次组织生活时,我同师弟师妹们面对面畅谈自己的实习经历时说的一番话。话中的“老谯”是爷爷,爷爷和家父都是中共党员。红色家庭出身的我,从小就对党的事业有种特殊的感情,正如党委陈书记教导我们几位新来的“村官”说的那样:“事业重于生命”。不料,山不转水转,刚刚还纵情在大渡河畔,眼下又辗转来到了涪江之滨,牧梦于老马渠,任小围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了一名“村官”。一上任,我就暗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效仿父祖们,为党的事业,为新农村建设伏枥一生!”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共元老、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就曾教育其子,要“登高望远,磨砺成才”。说得通俗点,就是“眼光要放长远,磨刀不负砍柴功”。相信今年省委省府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我们在离开校园后,下基层接受再教育;要我们当代青年在踏入社会后的实践锻炼中继续学习;要我们青年党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建功立业。


二、农村工作繁琐、复杂

做农村工作,还不光是靠耍嘴皮子所能办成的。当代大学生虽腹有经纶,却难抵一山野匹夫。因为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一切都得从“0”开始。这就需要胸怀空杯心态,谦卑居下,把别人碰得头破血流的经验借来当自己的经验。不然,杂乱无章的工作会搅得你焦头烂额。

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凋敝,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步伐迟缓。如此的济济基础是导致上层意识闭塞的桎锆。在我所任驻的小围村,因为地处涪江河坝,群众的“盆地意识”较山村稍弱。但是,囿于历史背景和老弱病残的居民成分,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滞后。好在经过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使得老百姓在物质生活方面较过去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相反,不能与之同步发展的则是公共意识开始严重退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逐渐滋生;“官走官道,民过民路”的封建思想死灰复燃。还有,欠技术、欠设备、欠资金、欠人才、欠劳力,干群关系也依然紧张。所以这里的农村工作照样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在老马的每一天,我都以日记的方式,观察并记录着老马的变化、小围村的变化、自我的变化以及内心的体悟。就以“公共意识”与“干群关系”为例,下面的两则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的感受:

20071031      星期三       雨转晴

      上午,又下小围村督导新村带的清洁卫生治理。很多农户依赖性较强,自家门前不收拾,一味指望干部下乡,缺乏自觉性。还有的群众竟然“据理力争”:

“嘿,我自家住房周围碍着你们什么了?”

这时候,一同下乡的胡乡长正在我身后。只见他闻声后,立马三步作两步,跨到我跟前来。然后微微一笑,耐心地做起解释工作:

“主人家,大路两旁车来人往,既是你家的,可也是公共环境啊,是不?既然是公共环境,那么就应该由大家共同爱护,你说是吧?”

主人家无言以对。

难怪单位的同事说平坝村的群众比山村群众难管理。与其说是下乡检查,还不如说是来帮铲垃圾呵。为了铲除群众门前高高的垃圾堆,不到三个月,我的掌心就已经被磨出了厚厚的茧。

      2007126       星期四      

   上午,随同刘书记下小围村组织村干部清理村道两旁人户庭院里的垃圾。按理说自家门前的卫生理应自家打扫,但是毋庸回避,该村有极少数的村民思想素质偏低,自觉意识偏差;也许是因为长期误解的原因,对干部存在抵触情绪,以致有意耍赖,故意把脏活累活留给干部处理。正如时下所说的那样:兜兜富了,脑袋就穷了,思想过分“超前”。此类现象在坝地村尤其明显。这不,就有位大叔趁我们不在,故意把垃圾掺进砖块里,以“检验”当“官”们的水平。恰好被侯会计盯见,逮了个正着。他却死活不承认,还“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嬉皮笑脸地、兴致勃勃地欣赏起我们微微下伏的姿态,或许这已经成为了他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你叫他伸只手,都得叫半天才见他懒弯懒弯的。群众工作不好做,农村的群众工作更是不好做啊!

三、饮水思源,群众是可爱的

由于上述原因,历史上,广大偏僻而欠发达的农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作畸形与痉挛的渊薮、藏污纳垢的阴暗之所。在我看来,这也是偏见。上述案例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农民的质朴、农村的原生态环境却正是生命的本源、自然的雏形:

2007111  星期四  下午,下二村计票。其间,听该村支书说,永和埝是晚清时候一个光辉籍的富商捐资所建。在听讲的同时,我心里热血沸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坐到了位置上,就应该为民办实事。只要你在任上做了哪怕那么一点点实事,老百姓都会常记心间。群众就是这么可爱!

20071111 星期日 一早被刘书记催去小围村察看花台麦冬栽植情况。一户人家见了我们,急忙主动递来坐凳。并一再挽留过午。

20071125 星期日   早晨,不见去芦溪的车。在街上碰到小围村四社社长宋叔。他连唤几声“书记”,硬是生拉死拽,先用三轮,再转骑摩托把我“强行”送往了芦溪。令我感激不尽!

2007124 星期二   今天早上去门口用餐,老板娘见我口腔疼痛得厉害,进食困难,急忙盛来稀饭。走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肯接我的钱。


四、微笑在田间,人生在地头

在老马,经常聆听有多年工龄的同事和领导们教育我说,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就像大山里的“背二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开会的时候,端茶倒水;早晨起床后,清扫院坝…..也是例行公务,此其一。

其二、无丝竹之乱耳,无公牍之劳形。周末业余,还可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顿觉超脱方圆之外,悠哉自得。这一点也使我在落户城市与立业农村两者之间找回了心理平衡。

其三、应工作需要,主动走出政府大院,下乡去和广大长期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农夫民工、妇孺村丫打成一片;和农民群众平起平坐,“摆龙门阵”、“吹壳子”、“冒皮皮”、聊家常,问你家养了几头猪、那家“出了几个娃”;下高架菜、麦冬地,向七大姑八大姨嘘寒问暖、询问农事;挨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发动村社干部亲临施工现场,指导惠民工程建设;登上至高的山岗,鸟瞰正在崛起中的八百里涪江坝全景。这些,在我看来,远远胜过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所能起到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比任何组织生活都见效得快。这才能够激发工作热情,这才是对党性的洗礼和对党魂的彻悟!

其四,行走在褐色的耕地间和犁铧翻吐出的新鲜的土包上;置身于浓荫掩盖的永和埝“U”型槽内,那就好比在跟自己的灵魂对话,接受良心和责任心的会审,从而 “涤除玄览”。两个多月来,我长时间游移于城乡之间。思及乾坤山水变幻之无穷,念及人生坎坷求索之艰辛。在对自我主观世界的改造上和对自我能否永葆党员先进性、能否永葆旺盛的工作活力上,现在较为闲散的工作都有助于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认真思考。我感觉任村官以来,自己在各方面素质上虽不敢妄言提高,但起码认识充分,足以为将来的人生奠定一个驾轻就熟的基础。

所以,认为微笑在田间,人生在地头。

五、负志远方,异乡思亲情切切

     习惯了都市的灯火和校园的喧哗,独自来到一个寂静与陌生的村庄参加工作,开先确实有些失落与沮丧!不管在单位,还是街头巷尾、村舍路旁碰到的人都比自己年长。同他们谈话的时候,感觉有隔膜。此其一。

     其二,当初之所以报考“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很大程度是基于就业压力大。现实和理想多少有些出入,虽然既来之则安之,两个多月的工作和生活已使自己溶入了角色,但是内在的志趣不得不因为受到压抑而致徒增烦恼。每逢月夜,银辉溢室,虑及前程难免感伤。待此情成追忆,回首已成定局。

     其三,作为异乡子弟,每当上集市买菜,本地籍商贩就会说你那么远的来这里工作,举目无亲,图的啥啊?有时候不得不忍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周末倍思亲”的寂寞。油绿的激情,正濒临沙漠化!

   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来老马乡已经两个多月,这里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仍旧那样艰苦。狭窄的乡间小路、凄凉的场镇、不多余的房间、没有伙食堂的现状、泥巴裹满裤腿的老汉、汗水湿透衣背的农民工、四处乱串的敞放狗,等等一切的困难都曾让我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可是,平静的湖面锻炼不出强悍的水手;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不叫毛主席。风浪考验艄公的胆量,困难检验一个人的坚强。我想我会笑迎困难,读懂坚强,驾驭风浪!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让困苦成为自己“温、润”的试金石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学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般不畏风吹浪打,以闪电般的速度迎着闪电的方向勇敢搏击而去,就能感受到大海的磅礴;只要不怕悬崖绝壁,敢于登攀,就能领略山川的壮丽风光;只要不惧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就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跟幸福!

七、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我出生在一个山村农民家庭。是烤红苕把我喂大,是百家饭暖了我的心窝,是党组织教育我成长。家乡有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道出的是朴素的真理:懵童娃子尚知反哺,大小伙子岂能忘荣辱。我不过一介“苕包”,焉敢置大义于罔闻。

巴掌大的权力,天大的责任。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党员的儿子;我是工农子弟,和农民血肉相联,心连心,打断骨头还连着筋。能够扎根基层,为 “三农”事业、西部事业略尽绵薄之力,我引以为荣。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生活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丝毫没有泯灭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两个月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坚持写作,继续巩固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要一回忆起在学校时候上过的党课,工作中接触到的困难群众,我就会自觉地去诠释“气节”二字的深刻内涵。誓做那龙头山上的卵石,平中见奇,四方安家!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愿将此青春之躯、青春之力、青春之志捐付与梓州故地这片沃土。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做一名冲在战斗第一线的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200712月初稿于涪江河畔

                                                                                              2008 1月修改